中国航拍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航拍资讯

航拍资讯

航拍中国安徽篇引热议:“安徽是一个浓缩的中国”

中国航拍网2023-06-28航拍资讯航桥村航拍
鹿角航拍,航桥村航拍,交行航拍,航拍中国安徽篇引热议:“安徽是一个浓缩的中国”,鹿角航拍,航桥村航拍,交行航拍原标题:“安徽,是一个浓缩的中国”气势磅礴的黄山奇观“瀑布云”、雪白成片的砀山花海、颗粒归仓时候的皖北麦收、隐于

航拍中国安徽篇引热议:“安徽是一个浓缩的中国”

航拍中国安徽篇引热议:“安徽是一个浓缩的中国”,

  鹿角航拍,航桥村航拍,交行航拍原标题:“安徽,是一个浓缩的中国”气势磅礴的黄山奇观“瀑布云”、雪白成片的砀山花海、颗粒归仓时候的皖北麦收、隐于中科大校园内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hell

  气势磅礴的黄山奇观“瀑布云”、雪白成片的砀山花海、颗粒归仓时候的皖北麦收、隐于中科大校园内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5月22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航拍中国》第三季安徽篇,透过航拍镜头向全世界展示了“安徽之美”以及合肥的科技创新,在观众们直呼“太美”、“看不够”的同时,不少网友也称其为“皖版地理教科书”。

  但少有人知道,这一帧帧难得的空中镜头全出自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潘扬及其团队之手。从空中看安徽是怎样一种体验?拍摄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带着这些好奇,记者昨日采访了这位安徽篇无人机拍摄的总负责人。

  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触电”纪录片起,潘扬已经与镜头打了30多年交道。在5月22日晚央视播出的《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安徽篇中,随着他的空中镜头,观众全景式俯瞰了黄山奇观、砀山花海、皖北麦收、人造小太阳等一个个熟悉又新鲜的美丽安徽。

  “其实我很早就和央视有合作,在《人与自然》、《神州风采》等节目中都有镜头呈现,在《航拍中国》第一季、第二季中我和摄制团队也曾前往黑龙江、上海拍摄,但这次比较特别,需要完整地去呈现安徽的风貌。”谈及与央视的结缘,有着丰富摄影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潘扬用“机缘巧合”来形容。

  据了解,执教至今,他所在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无人机航拍实验教学的单位。

  人文历史的厚积薄发、自然美景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交融,在他们的镜头之下一一呈现。50分钟的纪录片宛如一本“安徽版地理教科书”,但一帧帧美丽画面背后,则是他和整个团队一整年的辛苦拍摄。

  “从皖北到皖南,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潘扬介绍,这次安徽的拍摄一共有5个无人机摄制组、1个直升机摄制组,加起来有40多位拍摄者。“根据规划路线,我们不同组分别在安徽不同的地方拍摄,但也有拍摄难度较高的地方需要通力合作,比如,在黄山就动用了直升机和无人机共同拍摄。”

  纪录片中,一泻千里的黄山奇观“瀑布云”引发了观众的疯狂点赞。然而,对潘扬和拍摄团队来说,这部分镜头确实“来之不易”。

  “常去黄山的人都知道,瀑布云难得一见,为了在纪录片中呈现这一个镜头,我们整个摄制组先后6次进山,每次都蹲守一个礼拜以上,最长一次呆了半个月。”潘扬介绍,因为瀑布云是一股气势宏大的快速云流,迅猛磅礴、澎湃汹涌,想要抓住这个合适时机去完美呈现难度可不小。

  “毫无疑问,黄山是摄制组花精力最多、最难拍的地方。”在他看来,黄山的风光是一个简单规则下的无穷尽组合,很多景色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等待。“人要欣赏风景一定要付出努力,而摄影的乐趣恰好就在这里。”

  “可以说,如果没有黄山,我不一定能在拍摄这一行干得这么久、研究得这么深入。”从1989年受邀拍摄第一届黄山旅游节形象片到1990年拍摄黄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资料片,再到拍摄纪录片《感受黄山呼吸》,他前前后后的上山次数已经“数不清”,最夸张的一次,是他用了一整年时间蹲守在黄山拍片。“我还在山上过了好多次春节,那感觉很奇妙,也很有意义。”家人对他不仅支持还有行动,好几次春节,家人也陪伴他在黄山上欣赏美景。

  “和中国的任何一个省份相比这里都是特别的,因为,安徽就是一个浓缩的中国。”虽然是江苏人,但这些年在安徽工作、生活让潘扬越来越爱这片土地。在他眼中,皖北临近河南、山东,文化相近;中部又蕴含着两淮流域的中原文化;皖南则近似江浙“所以说,在这次的拍摄中,我们也尽量去还原、展现这种特殊性。”

  从皖南开始,他的镜头之下既有皖南山水的写意,也有徽商穷则思变、勇于追梦的“徽骆驼”精神;在皖北,有秋收时一片金黄的“皖北麦收”景象,也有成片雪白的砀山花海。

  而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在整个拍摄中也占据了重要部分。“合肥是科教之城,这里,有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也有科学岛上的人造小太阳,所以在拍摄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了合肥的科技实力和创新优势上。”

  近年来,各地都在打造“文化精品”,无疑,通过《航拍中国》这个平台所展示的安徽人文历史、城市面貌、景色都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文化精品的打造上、输出上,潘扬也有一些自己的建议。

  “我看过很多国外的纪录片,自己也干这行很多年,最大的感觉就是国内的文化精品没有形成拳头产品,能拿出去的东西少。”在他看来,虽然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这些纪录片形成了一股文化热潮,但真正契合普通大众、走出世界的精品还是比较少。“所以,更需要长期积累、沉淀去做一些内容,能真正走向世界的文化精品。”

  “接下来,我想去深度拍摄安徽的名山,包括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天堂寨等,去深度展示安徽的魅力,因为我相信好的作品只有先打动自己才可能去打动世界。”

  潘扬:这次的拍摄我们花了有一年时间,一共有5个无人机摄制组、另外加一个直升机拍摄组,整个安徽省参加拍摄的有40个人。所以,观众们看到的50分钟,实际上是我们这些人从皖北到皖南,跑遍安徽的成果浓缩。

  记者:被网友称为“安徽地理教科书”的这集,您怎么去呈现安徽的人文历史、城市发展背后的故事?

  潘扬:纪录片是一种人文情怀的表达,它不仅看山河风光,更看重景色背后的人文故事。这集当中,我们也呈现了徽商穷则思变、勇于追梦的“徽骆驼”精神,但画面实际上是“写意”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更多是“蜻蜓点水”地提及一下,并没有铺展开。

  潘扬:无人机拍摄解放了我们的视角,过去都是站在地面上看一个地方的景色、人文,空中拍摄等于是“插上鸟儿的翅膀”来看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一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这感觉很不一样。(来源:合肥晚报)

很赞哦!